共繪校園發展藍圖

共繪校園發展藍圖

闊別十年,方永豪博士於去年九月重返香港教育大學,擔任副校長(行政)一職。他負責大學的行政管理工作, 秉持「群策群力、集思廣益」的理念,與校董會、教職員、學生、校友以及社會各界持份者緊密合作,共同推動 教大的持續發展。

曾任職政府部門、公營及商業機構,方博士於25年前因緣際會投身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就業策劃及發展中心主管,2008年加入香港教育學院(教院,香港教育大學前身),至2014年轉職恒生管理學院(2018年正名為香港恒生大學)。憶述多年來在高等院校的工作,在接觸學生方面,最令他難以忘懷的,是在2009年擔任教院學生事務處處長期間的一段經歷。當時,他運用自己在本科時期擔任辯論隊員及過往指導辯論隊的經驗,在公餘時間為教院辯論隊備戰大專辯論賽提供指導與訓練。在其他導師及校友的配合與協助下,教院辯論隊表現出色,隊員不負眾望,過五關斬六將,最終勇奪教院歷來首個大專辯論賽冠軍,為學校爭光。當方博士從辯論隊隊長口中得知獲獎時,內心非常感動,那個情境至今仍歷歷在目。他感嘆:「在幾個月的相處中,見證隊員們互相砥礪與不斷學習,他們的快速成長,實在令人欣慰。」

 

拓展新校區

回到既熟悉又陌生的教大,看到校園綠茵如昔,學生朝氣勃勃,親切之情油然而生。與此同時,他亦欣喜看到大學的軟實力顯著提升,教學與研究工作成果豐碩,課程的種類不斷豐富,數量持續增加,教職員與學生人數快速上升。隨之而來的,便是校園空間日益緊絀,開拓空間資源及另覓教學中心成為首要任務。

 

在方博士的積極推動下,教大在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的新教學中心將於2025-26學年啟用。此外,大埔校園的新教學大樓在年初平頂後亦將於今年年底落成,方博士接下來的工作重心,是探索於北部都會區設立新校區,以及制定在大灣區其他城市設立教研中心的步驟及細節。他表示:「我們已蓄勢走出香港,與更多內地及海外院校合作,吸引來自各地的海內外學生報讀我們大學的課程。」

 

我們已蓄勢走出香港,與更多內地及海外院校合作,吸引來自各地的海內外學生報讀我們大學的課程。

 

打造綠色校園

為履行社會責任,教大積極響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致力推動可持續發展,打造綠色校園,這也是大學策略發展計劃2025-2031的重點之一。具體措施包括安裝風力街燈與電動車充電設施、以循環用水灌溉植物、鋪設太陽能發電板、在校園不同角落加設回收點作廢物分類,並舉辦更多綠色活動,提升師生的環保意識,最終目標是減低碳排放與用電量。

 

從大學的策略發展到校園生態,都是他的關注範疇,採訪時他更分享:「其實教大校園棲息了數十種雀鳥蟲魚,植物花卉種類各異,每日清晨沿著春風徑步行,可以感受到春風拂面,陣陣花香。」這陣子,他正與物業處研究在宿舍與教學大樓之間的行車道兩旁種植單一樹木或花卉,達到整齊和美觀的效果。「 教大未來將進一步提升ESG(環境、社會及管治)指標,將大埔校園打造成為香港高等院校中可持續發展的典範。

 

與世界接軌

從前線的學生事務到策略行政工作,方博士的職場生涯經歷了轉型及發展,其涉獵的範疇也愈來愈廣泛,包括人力資源、財務、資訊科技、校園發展及管理,以至校董會秘書處等。回望過去,他認為自己所經歷的大學教育為他的職場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尤其是批判思維與邏輯分析方面的訓練,使他能具備信心應對不斷的機遇與挑戰。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以及與全球連繫日益緊密,方博士認為高等教育行業亦須與時並進,培養具備跨學科知識和國際視野的未來人才。作為本地師範教育的領航者,教大將不斷深化與國內外院校的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並透過課程改革,結合社會發展與趨勢,例如價值觀教育、人工智能應用等,幫助學生裝備應對未來挑戰的技能。

 

「 我們計劃在未來六年推出更多與科技融合的創新課程,同時與更多國內外院校合作,與國際體系更接軌。這些舉措將使我們的學生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