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胡绍燊教授早前进行了一项跨院校合作研究,研究团队发明的「人工青口」能有效且可靠地监测海水中 放射性物质的含量。
过去数十年来,由于采矿、加工生产及核电厂废水排放等人类活动,大量放射性物质被释放至自然环境,并在水生环境中广泛存在。人类通过饮用或进食受污染的水及食物,也会摄入这些辐射物质。这些放射性物质不仅具有长的半衰期,其浓度更会沿食物链向上逐渐增加,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持久威胁。
目前检测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含量,最常用的方法是收集大量海水样本,随后进行繁复的浓缩和分析,但这个过程不仅艰巨且耗时。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天然青口进行监测,因为它们具有极强的吸聚能力,可以积聚海水及浮游生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然而,其吸聚能力会受到环境条件(如盐度、温度和食物供应)及生物因素(如季节性生长和繁殖状态)影响。此外,青口的分布范围有限,不能进行大范围监测。因此,需要发展一种快速且高效的监测方法。
约十年前,教大科学与环境学系的胡绍燊教授研发了「人工青口」,用以检测海水中的金属浓度和变化,该技术目前已于全球三十个国家应用。自2022年起,胡教授更带领由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大学成员组成的跨院校合作团队,深入研究“人工青口”对核辐射的吸收和释放能力。团队选定三种在核排放中常见的放射性物质(铀、锶和铯)进行测试,有关研究结果已通过同行评审,并发表于国际期刊《海洋科学与工程学报》。
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人工青口」只需约七至八周,便能吸收水中的放射性物质达至平衡,并且准确地测量海水中核污染物的含量和变化。相比目前动辄需要收集并分析数以百升计海水的方法,「人工青口」大大节省了取样及前期处理所需的人力和成本。每个「人工青口」的成本仅为一美元(约港币八元),故更适用于长期和大规模的核污水监测。
胡教授(右一)与他的研究团队
胡教授在解释研究结果时表示:「核污水对海洋生态和人体健康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研究证实‘人工青口’能突破传统检测方式的限制,协助各地政府以低成本、高性能的方法,定期监测水域的核污染情况,以保障环境和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