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胡紹燊教授早前進行了一項跨院校合作研究,研究團隊發明的「人工青口」能有效且可靠地監測海水中 放射性物質的含量。
過去數十年間,由於採礦、加工生產及核電廠廢水排放 等人類活動,大量放射性物質被釋放至自然環境,並在 水生環境中廣泛存在,人類透過飲用或進食受污染的水 及食物,亦會攝入這些輻射物質。這些放射性物質不僅 具有長的半衰期,其濃度更會沿食物鏈向上逐漸增加, 對環境和人類健康構成持久威脅。
目前檢測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含量,最常用的方法是收 集大量海水樣本,隨後進行繁複的濃縮和分析,但這過 程不僅艱鉅且耗時。另一種方法是利用天然青口進行監 測,因為它們具有極強的吸聚能力,可以積聚海水及浮 游生物中的放射性物質。然而,其吸聚能力會受到環境 條件(如鹽度、溫度和食物供應)及生物因素(如季節 性生長和繁殖狀態)影響。此外,青口的分佈範圍有限, 不能進行大範圍監測。因此,需要發展一種快速且高成 效的監測方法。
約十年前,教大科學與環境學系的胡紹燊教授研發了 「人工青口」,用以檢測海水中的金屬濃度和變化,該技 術目前已於全球三十個國家應用。自二零二二年起,胡 教授更帶領由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大學成員組成的跨 院校合作團隊,深入研究「人工青口」對核輻射的吸收 和釋放能力。團隊選定三種在核排放中常見的放射性物 質(鈾、鍶和銫)進行測試,有關研究結果已通過同儕評 審,並發表於國際期刊《海洋科學與工程學報》。
一系列的實驗研究結果顯示「人工青口」只需約七至八週,便能吸收水中的放射性物質達至平衡,並且準確地測量海水中核污染物的含量和變化。相比目前動輒需要收集並分析數以百升計海水的方法,「人工青口」大大節省了取樣及前期處理所需的人力和成本。每個「人工青口」的成本僅為一美元(約港幣八元),故更適用於長期和大規模的核污水監測。
胡教授(右一)與他的研究團隊
胡教授在解釋研究結果時表示:「核污水對海洋生態和 人體健康帶來的風險不容忽視。研究證實『人工青口』 能突破傳統檢測方式的限制,協助各地政府以低成本、 高效能的方法,定期監察水域的核污染情況,以保障環 境和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