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AI學與教

人工智能(AI)的發展浪潮勢不可擋,教大公布AI教學策略,鼓勵前線教學人員擁抱科技,視AI為教學夥伴,提升學習效能。

 

善用AI教學夥伴

 

雖然AI於近日才成為社會熱話,但其實早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AI既是智能手機語音助理,可執行播放音樂和搜尋路徑等指令,亦對我們的喜好瞭如指掌,可以演算法推薦可能感興趣的影片及產品等。隨着科技巨擘推出不同的生成工具,大眾發現AI已具備起草法律文件、撰稿及應對考試的能力,在學術界掀起一番討論。

 

教大候任校長、學術及首席副校長李子建教授表示:「AI的出現,將無可避免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帶來改變。」他認為,AI可激發準教師創新思維,教師應更積極擔當促進者的角色,引領學生正確理解AI應用的優勢與限制,以負責任的態度善用新科技。

 

電子學習與數碼能力研究講座教授暨教學科技中心總監江紹祥教授表示:「面對更強大的『AI社會』,我們不可能禁止學生使用AI。反之,我們應盡快使用和善用,一起回應演變。」

 

重視學術誠信

 

下學年起,教大學生可在課堂及做功課時,使用AI輔助工具,惟必須以附錄形式清楚交代,並就使用AI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江教授直言:「AI提出的答案沒有列明出處,沒有文獻回顧,直接使用,會有很多沙沙石石。」有信心教學人員可根據專業判斷,並在偵測軟件的協助下,確保學生所呈交的課業非「搬字過紙」,符合大學對學術誠信的要求。

 

此外,教大正構思在必修的通識課程中,讓學生使用AI 生成工具,完成三個學分的「電子學習歷程檔案」。在使用工具時,學生要製作寫作計劃,設計指令向AI提問,並需檢查AI生成內容的準確性,主動搜尋其他文獻及參考資料,以支持其觀點及論據,最後進行同儕評議及反思寫作過程,應用實踐新科技。

 

AI新課程

 

教大新設「人工智能與教育科技榮譽理學士課程」,教授AI相關知識,如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等,助學生分辨大數據來源的優劣,從中發掘及分析有用資訊。課程主任蘇賜福博士說:「在教大學習AI的最大優勢,是可與主修教育的同學交流,明白他們在學校、在課室遇到的難題,構想為他們而設的AI解決方案。」

 

正在修讀該課程的三年級學生黃正軒表示,使用AI生成工具的過程需要思考,由於發展尚未成熟,其實只是變相多了「一個人」提供意見,不可能直接使用生成工具提供的答案。一年級學生徐僮禧表示,AI生成工具提供的答案「有水分」,而它亦沒有分辨事實與傳言的能力,但在排除電腦程式錯誤和處理數字方面,的確十分強大。

 

 
 

與業界緊密合作

 

人工智能與教育科技榮譽理學士課程亦包括六個學分的實習體驗,參與機構涵蓋公私營範疇,包括政府統計處、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香港天文台及網龍網絡控股有限公司等。此外,教大近月與華為香港簽署合作備忘,公布成立ICT學院,培訓資訊及通訊科技人才,探索AI於教學領域的創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