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平板電腦在手,既可變身二胡,亦可化成琵琶。教大粵劇傳承研究中心研發「粵曲拍和」iPad應用程式,運用「音控方格」技術,只需輕觸平板電腦屏幕,便可彈奏粵劇樂曲,於去年十二月獲知識產權署頒發專利權。
內置曲譜
「粵曲拍和」內置十首粵曲的工尺譜,除了《鳳閣恩仇未了情.胡地蠻歌》及《帝女花.香夭》等經典粵曲,亦有根據教育局教材編寫的《三小豬》和《木蘭從軍》等曲譜。
「拍和」的方法非常簡單,用家只需輕觸屏幕上代表不同音的譜字(工尺),便可以十二種旋律樂器或十四種敲擊樂器,例如二胡、琵琶、古箏、小提琴,以及鈸和木魚等,奏出不同曲目;線口(即曲調和音階)方面亦有五個選擇,可配合不同曲目的需要轉調。
為了讓用家更能感受粵曲的特色,程式中的樂器聲響,均由專業樂師於錄音室現場演奏錄製,音質還原度高。透過改變觸控手勢的輕重,程式更可模擬傳統粵劇演奏中的「震音」和「碎音」,令演奏更有層次感。
電子粵曲拍和
教大粵劇傳承研究中心總監梁寶華教授表示,研發程式的目的之一是為教學用途,供音樂教師於堂上演奏。他解釋,現時中小學由校本決定如何教粵曲,若教師要在堂上教授「拍和」(即粵劇伴奏),課室未必有齊所有樂器。利用「粵劇拍和」App,他們只需每人手執一部iPad,便猶如手持一件中樂樂器,可組成十至十二人的小組中樂團。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助理教授梁智軒博士表示,希望日後可以推行「電子中樂團」,學生除了在課堂體驗粵曲演奏,亦可參與創作。
此外,程式亦有助業餘粵曲唱家排練。本身亦是粵曲唱家和樂師的梁教授表示,為了練習音準,業餘唱家通常會學習一件樂器,推出程式後,他們可以iPad代替不同樂器,故甚受業界歡迎。他又說,粵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演出及理論,以至粵曲背後的德育意義,都值得大眾學習,期望「粵曲拍和」可進一步推廣粵劇文化,開拓新的受眾群。